1 无锡市图书馆事业状况与其它城市的比较
新中国成立以后,随着社会经济发展,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逐渐增加,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起来,无锡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数量、规模都有了进一步提升。无锡市图书馆新馆于2000年落成开放.此后江阴市图书馆、惠山区图书馆两个新馆也相继建成开放。2006年无锡市委、市政府对无锡市“十一·五”期间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.并由各区政府领回责任书,进行具体贯彻落实。这一举措为无锡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.近年来无锡的区级图书馆陆续开始建新馆。
目前,在无锡市区的6个区级图书馆中仅惠山区图书馆有一定规模外,南长区、滨湖区、北塘区等区图书馆规模都很小,新区目前还无区级图书馆。市级、区级公共图书馆人均公共藏书量仅为0.81册(2007年)。2008年10月起,无锡市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,仅两个月接待读者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约33.8%,尤其是节假日,有些开放窗口的读者接待能力已超负荷。无锡市区目前有230多万市民,随着市民文献信息需求的进一步提高,图书馆总量不足、布局失衡的现状急需改变。
国际上衡量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指标有两个:平均一座图书馆服务人口数和人均公共藏书量。国际图联颁布的“公共图书馆标准”中提出“每5万人应有一所公共图书馆”。伦敦平均1.87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,德国、丹麦、法国、日本,分别是0.5万、2万、5万、9万人口享有一所公共图书馆。人均公共藏书指标:国际图联的标准为人均2册。
深圳市在2003年就提出要建设中国的“图书馆之城”。“图书馆之城”的建设一开始就纳入了市委、市政府实施的“文化立市”战略框架,如今已初见雏形。市、区、街道、社区四级图书馆网络建设日趋完善:已拥有市级公共图书馆2个、区级公共图书馆6个,街道图书馆(室)51个,达标社区图书馆471个,总面积21.78万平米.基本达到每1.5万人口建有一个社区图书馆。
我市公共图书馆无论在数量上.还是在人均指标上,与先进指标都有较大的差距。为落实“文化无锡”的建设、实现“两个率先”、创建“学习型城市”,无锡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必须实现快速而有效的提升。而加快无锡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.构建无锡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.是实现这一提升的必要措施和必然结果。
2无锡市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中的探索
近年来.无锡市图书馆一直在摸索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经验,目前已建有四个分馆:太湖花园社区分馆、硕放机场分馆、锡师附小阳光分校分馆、上马墩社区分馆,前三个分馆,出于一种松散型的合作,与真正意义上的分馆相距甚远。
2008年10月无锡市图书馆上马墩社区分馆成立。上马墩社区分馆由上马墩街道负责硬件建设,并承担分馆的工作人员经费、报刊订购经费、水电等日常运营经费:无锡市图书馆负责图书的采购、加工、调配,图书远程借还网络的维护,并实现分馆与无锡市图书馆的通借通还、资源共享:同时上马墩社区分馆还是我市共享工程的基层网点。社区分馆的开设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的图书借阅、激发了居民的读书热情,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。开放不到半年,分馆已办理图书借阅证130多张、接待读者1000人次,报刊阅览室则接待读者4000多人次,同时分馆还定期举办各种读者活动吸引更多社区居民.
3无锡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模式思考
3.1集中管理模式
以无锡市图书馆为总馆.以区级图书馆作为分馆,以街道(社区)图书馆作为基层分馆的三级图书馆服务网络。其中市馆——区馆、市馆——街道(社区)图书馆之间的网络均为总馆——分馆式的紧密型网络。
总馆——区级分馆、总馆——街道(社区)分馆之间实行“统一拨款、统一采购、统一编目、统一配置、统一管理”,借书证可在全市范围内一卡通用.图书文献可通借通还:总馆中心机房建立全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业务管理平台,采用VPN先进技术,依托网络基础设施,搭建了总分馆资源共享平台,实现网上参考咨询及数字资源共享。
街道(社区)分馆主要负责开展图书借阅、报刊阅览、读者活动等工作:区级分馆主要负责本馆的图书借阅、报刊阅览、业务统计、读者活动等:总馆要对区级分馆、街道(社区)分馆进行管理和协调,包括经费的预算、书刊的采购、编目加工、图书调配、技术支持、组织读者活动、业务考核、辅导培训等。